唐代(618-907)佛教
- 佛道二教之抗爭
唐高祖李淵(618)代隋而有天下,認為老子(李耳)是唐室之祖,故終唐一世道教皆受崇奉。太宗,高宗,玄宗,代、德、敬、文宗時,佛教,道教,皆有激烈論難,內容為義理的辯明。
- 佛教的弘傳
- 法會與齋會
法會以祈禱為主。齋會本為供養僧眾飯食,演變到帶有祝賀報恩祈禱的佛教禮儀。
- 義邑與法社
以齋會誦經寫經為主的弘法團體。
- 對民眾的教化
有講師唱導師化俗法師等教化民眾的工作。
- 佛教的社會救濟事業
- 悲田養病坊
- 宿坊-不論僧俗一律提供住宿(以五台山普通院)最有名。
- 其他-施食、治水、架橋、貧苦救濟等。
- 韓愈闢佛(768-824)於憲宗元和十四年上表諫迎佛骨,被貶為潮洲刺史。
- 唐武宗廢佛(三宗一宗法難之第三次)
- 滅佛之先兆
文宗有毀法之議,信道教。武宗好道教,宰相李德裕亦信奉道教。
- 滅佛之原因
武宗篤信道教。寺院財富增加,對國家經濟產生不良影響。部分僧尼行為不如法。
- 滅佛之經過
日僧圓仁因滅佛被逼還俗,後返國,著有《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法難甚詳。
- 會昌二年(842)令不良僧尼還俗沒收田產。
- 會昌三年(843)殺戮全國各寺新僧。
- 會昌四年(844)禁止民間舉行佛教儀式。
- 會昌五年(845)下令僧尼次第還俗,違者殺之。廢公寺四千六百餘所,私寺四萬餘所,僧尼還俗二十六萬五百人。
- 武宗滅佛非常徹底。
- 滅佛之影響
僧人無計為生,危害治安。佛教的福利事業無以為繼。佛典大量散失。影響中國宗派勢力的消長。
- 佛法之復興
武宗會昌六年(846)三月崩,宣宗即位,五月下令復興佛寺。
- 唐代的宗派
- 法相宗
- 法相宗的成立與傳承
彌勒-無著-世親(著《唯識三十頌》)-護法(著《成唯識論》—《唯識三十頌》之注釋)-戒賢-玄奘-窺基地(632-682)-慧沼-智周-日籍弟子智鳳、玄昉傳法於日本。
玄奘-圓測-道證(歸至新羅,傳法於高麗)
- 法相宗之教說
法相宗是依《解深密經》的〈法相品〉而立名的。法相宗是根據「阿賴耶緣起」的理論,以明「萬法唯識」之教義,否定對「心外之物」的執著,以期
「轉識成智」,轉染污為清淨。
- 華嚴宗
- 華嚴宗的傳承(因賢首大師之故又稱 賢首宗)
杜順-智儼-法藏(賢首大師643-712)-澄觀-宗密
法藏大師為華嚴宗之集大成者。
- 華嚴宗之教說
教判: 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大乘圓教。
華嚴教理:華嚴宗即以「法界緣起」來說明其緣起無盡的思想。印順導師認為華嚴宗的緣起是極端的緣起。
- 律宗
律宗的相承:
曇無德…曇柯迦羅…法聰-道覆-慧光-道雲-道洪-智首-道宣言596-667,南山宗)
道雲-洪遵-洪淵-法礪(相部宗)-滿意。 懷素(東塔宗)
南山律宗的教理-分戒律為「止持戒」(止惡) 與 「作持戒」(行善)
四科:戒法,戒體,戒行,戒相。
- 禪宗
禪宗的相承
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四祖,因住江西有讀般若經)-慧能(南宗)受江南影響
-神秀(北宗)北方(當國師)
荷澤神會(慧能的弟子)…..圭峰宗密(華嚴宗五祖)
後來僅存(臨濟宗)與(曹洞宗)
禪宗的思想
「見性成佛」是六組慧能說法的重心所在。禪宗認為人人皆有佛性,都可以自悟成佛。所謂「見性」即斷絕思路,直顯真心。
- 淨土宗
淨土宗的相承
北魏曇卵鸞是中國淨土宗稱名念佛的始祖,繼承教法者是道綽(562-645)原是禪師、涅槃學者,中年歸心淨土。集淨土宗之大成者是唐善導(613-681)。
本宗所依之經論為「三經一論」《大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往生論》。善導認為阿彌陀佛為報身,極樂淨土為報土,凡夫依信願皆可往生;
以稱名為念佛之正業,禮拜、讚嘆、觀想、讀頌為助業。「稱名念佛」為仰仗他力的法門。
- 唐代西行求法之高僧
玄奘(602-664) 自幼隨兄習法,因「佛性」是「本有」或「始有」的疑問不解,遂興人竺求法之志。唐太宗貞觀元年齡627)由長安出發,隨饑民至隴(甘肅),偷越關卡,至高昌國(土魯番)。經中亞進入迦濕彌羅(巴基斯坦)再抵中印度,入學那爛陀寺。沿途屢瀕死境,備嘗艱辛。
玄奘出遊共十七年經歷一百一十一國,通曉多種語言文字。其中五年在印度那爛陀寺從大師戒賢受業,盡德其學。時印度法相宗最盛,玄奘精研其學,傳法相宗於中國。貞觀十九年齡645)正月,玄奘返抵長安,攜回經典六百五十七部。當年三月開始翻譯。至高宗龍溯三年(663)十月止筆,共譯佛典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多卷,名著《大般若經》《大毗婆沙論》《俱舍論》《成唯識論》等等,皆其所譯。其在譯業上之成就。古今罕見,中外無人可以追比。
其遊記《大唐西域記》亦為不可多得的史地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