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非我非無我
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我無我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以我無我門來觀察。有觀蘊、觀界[非我非無我]。經文:直顯中道。
佛說:無我,是我性不可得。(反對實在性)
眾生儘管沒有實性,而如幻眾生的因果相續,是宛然而有的,所以說:
「畢竟空中,不礙眾生」。所以
如從即空的世俗如幻來說,不能說沒有(假名)我。
如從即幻的性空,勝義自證來說,那不但沒有我相,也沒有無我相可得。
能這樣超越「我無我」二邊,通達「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觀心非實非非實
復次,迦葉!若心有實是為一邊,若心非實是為一邊;若無心識,亦無心數法,
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以心實不實門來觀察。有心是(實有)及(非實)。
佛告訴「迦葉!若心有實是為一邊,若心非實是為一邊」。
實與非實,是世俗的相對安立。
如作為真實的,那是常是實,也就不必待緣而有了;或不待修行而早就覺證了。
所以就世俗說,心如幻化,緣起而有,不能說是實,也不能說非實。約勝義說,實與非實,都是名言假立,勝義中是了不可得的。
例觀諸門
再例種種相對的二門。
善法、不善法;世法、出世法;有罪、無罪法;有漏、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
有垢法、無垢法;……..。
這一切,如觀察而能達到「離於二邊」,不是有漏心行所行的,所以「不可受」。也不是文字言說的境界,所以「不可說」。能這樣,「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觀非有非無
復次,迦葉!有是一邊,無是一邊;有無中間,無色無形無明無知,
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以有無門來觀察。從一切法去觀察,如真地是實有,那就不必依待因緣了。如真的沒有,也就用不著因緣了。而世間一切是緣起的,幻幻相依,幻幻相攝,從緣起如幻的起滅中,不著有見與無見。所以本經說:「有是一邊,無是一邊;有無中間,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