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假日佛學院下午課請來宏印法師為大家講【印順導師著作總目錄綱要思想】今天講《成佛之道》
佛法深廣,因適應不同的根性而開展出多樣的法門,但對初學者來說,要統攝貫通完整的佛法,又能明瞭淺深的修行次第,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印順導師有感於此,因而依據太虛大師的開示,參考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綜合經論之要旨,撰寫成《成佛之道》這本鉅作。
一般人對佛法感覺「雜多」而又「差不多」的結果,容易產生偏取部分而捨棄全體的過失。
弘傳佛法者應對於佛法的統貫條理有一深刻的瞭解,才能應機說法,而始終保持佛法的完整性,不致於落入「雜亂」與「偏向」的窠臼。
如來說法,總是先說『端正法』1──布施、持戒、離欲生天(定)。然後對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門。
「成佛之道」:成佛的法門、正道,就是「成佛之道」。佛法,為了適應不同的根性,所以有種種道:(一)福德道,智慧道。(二)易行道,難行道。(三)世間道,出世間道。(四)聲聞道,菩薩道。••••••然究竟說來,並無二道,一切無非成佛的法門,無非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多聞正法之利益:由聞知諸法,由聞遮眾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此句對宏印法師影響很大。
五乘共法
五乘共法的入手處:(一)理解:修習正見——正確的見解(世間正見),正確的人生觀。1、「見」:「見」是從「推論」而來的堅定主張。2、正見:「世間正見」與「出世間正見」。3、「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三乘共法
出世間的三乘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根本在「出離心」,要先學習發起。
緣「諸行無常、諸受皆苦」而生厭離生死的決心,成為堅定的志願,而向於解脫道。
佛「隨信行」與「隨法行」通於在家、出家。這二類根性,都是信智不離的,但不免偏重。不但初學的如此,就是證了果,也還是個性不同的。1、隨信行(鈍根):個性慣習於信順,一切隨信心而轉。2、隨法行(利根):一向慣習於理性的思考,除聽師長教導外,還加上自己的觀察、推求、參證經論,有了深刻的理解,才深信不疑,精進修學。
四諦:「諦」,是不顛倒,所以也有確實的意思。
佛的出世法,主要是以四諦來說明:
緣起:主要是從苦迫的現實,而層層推究,尋出苦痛的根源,發見了苦因與苦果間,所有相生相引的必然軌律。
緣起與四諦通大乘、小乘。約偏重義說:小乘法著重於苦與集(流轉門)的說明
大乘法著重於滅與道(還滅門)的說明。特別是「滅」的說明。中觀者對於空性,瑜伽者對於緣起,都不曾離開四諦與緣起一步。如實說:佛法不出四諦與緣起法門,只是證悟的偏圓,教說的淺深而已。
佛法的修行實踐:37道品,簡略一點是八正道,再深入就是四念處。
大乘不共
如來出世的唯一大事因緣,就是使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使眾生悟入佛的大菩 提。所以,以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如來果的大乘法門,才是佛法的真實意義 ,如來教化的真正目的。
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淨,迴入於大乘。
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緣起大悲心,趣入於大乘。
眾生有佛性,理性亦行性。初以習成性,次依性成習;以是待修習,一切佛皆成 。
今天時間有限,下次我要講《中國禪宗史》,此書印順長老意外寫的一本,記得把書本也帶過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