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假日佛學院
假日佛學院-圓波法師講《寶積經》
標說:經文
如是迦葉!菩薩欲學是寶積經者,常應修習正觀諸法。
云何為正觀?所謂真實思惟諸法。
經文大意:
1、 世尊開士中觀先總標勸學說:「迦葉子菩薩欲學是寶積經」─法門。那就常應修習正觀諸法。寶積法門,不但是廣大正行,
而更重要的是甚深中觀,所以對於一切法 (《般若經》中列舉一切法,從五蘊到佛無上菩提),要或別或總的,常修正觀。
2、 但這句話,還不大明白,所以問「何為正觀」?
世尊解說為「真實思惟諸法」。真實就是正,思惟(尋思,思擇)就是觀。 意思說:思擇或尋伺一切法的究竟真實,才是正觀,這就是「加行位」 菩薩所應專修的中觀。
在本章中,也是先明菩薩的修習,再讚菩薩功德。
明正觀真實中,第一是開示中觀;再則決擇深義。
一、 承先啟後
1、 菩薩積集無邊正行的福智資糧,等到正行成就,也就是「資糧位」滿,要進入「加行位」,正觀法性以趨入見道(登初地)了,所以接著說修習甚深中觀。
2、但並非以前不曾修習,早已從聞而思,從思而修。
只不過進入加行位時,專重於中觀的修習罷了!
二、 中觀、正觀的語義
1 、依本經及中觀家的意思,正觀(不邪)、中觀(不偏)、真實觀(不虛妄)。叡公說:「以中為名者,照其實也」。所以佛法的中觀,不是模稜兩可,協調折中,而是徹底的,真實的,恰到好處的。
中觀、正觀,都是觀察究竟真理的觀慧。
2、 觀是毗婆舍那。經上說:「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婆舍那」。
所以觀與止的德用不同,是思擇的,推求的,觀察的。
三、 順向於究竟真實的正觀
1、 一般眾生的心識作用,都是不曾經過尋求真實,而只是隨順世俗安立的。
2、 唯有佛才能正覺解脫(以此教化眾生,同得正覺解脫)
佛是從事事物物的緣起依存中,發現事物的矛盾對立,從此而深入透出,契入真實。這是不同於世間的一般思想方式,而有獨到的,特殊的觀法。
假日佛學院《寶積經》讚菩薩功德
寶積經
讚菩薩功德
接著說讚菩薩功德,因菩薩福德無量無邊,故以譬喻因緣來說。
要讚嘆菩薩的功德,令人起信生敬。
在十二部經裡有譬喻就約比喻說,因緣就是舉述事由。
在譬喻的讚說功德中,共十九喻,分為九類:
一、 地水火風
二、 月日
三、 師象
四、 蓮華樹根流水
五、 山王國王
六、 陰雲
七、 輪王摩尼珠
八、 同等園
九、 咒藥糞穢
前已述說到蓮華術根流水,接著說山王國王
(十二) 山王喻:「如須彌山王,忉利諸天,及四天王,皆依止」而「住」。
「菩薩菩提心」也是這樣「為薩婆若所依止住」。
菩提心為因,一切智為果果依因立。
大地中最高最勝的,是須彌山頂的帝釋;
一切眾生中最尊勝的,莫過依菩提心的佛菩提了。
(十三) 國王喻:如有大國王,臣力故能辦國事。 菩薩智慧亦復如是,
方便力故,「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就「能成辦一切佛事」
(十四) 陰雲喻:譬如天晴明時,淨無雲翳,必無雨相。寡聞菩薩無法雨相,
亦復如是。譬如天陰雲時,必能降雨,充足眾生。菩薩亦爾,
從大悲雲起大法雨,利益眾生。
(十五) 譬如隨轉輪王所出之處,則有七寶。主兵臣寶、主藏臣寶、
女寶(王后)、象寶、馬寶、珠寶、輪寶。
菩薩出世時,也有七寶─(三十七道品)
- 四念處(身受心法)
- 四正勤(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 四神足(欲、精進/勤、念/心、思惟/觀)
- 五根(信、精進、念、定、慧)
- 五力(信、精進、念、定、慧)
- 七菩提分(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
- 八聖道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
(十六)摩尼珠喻:譬如隨摩尼珠所在之處.則有無量金銀珍寶。菩薩亦爾,
隨所出處,則有無量百千聲聞辟支佛寶。
(十七)同等園喻:如忉利諸天,入同等園,所用之物皆悉同等。菩薩亦爾,
真淨心故,於眾生中平等教化。
(十八)咒藥喻:如咒術藥力,毒不害人。菩薩結毒亦復如是,
智慧力故,不墮惡道。
(十九)糞穢喻:如諸大城中所棄糞穢,若置甘蔗蒲桃田中〉則有利益。
菩薩結使亦復如是,所有遺餘,皆是利益,薩婆若因緣故。
上喻說菩薩有煩惱而不為害;下喻說菩薩有煩惱,才能成佛。
上在讚說菩薩功德,共十九喻。
寶積經
讚菩薩功德
接著說讚菩薩功德,因菩薩福德無量無邊,故以譬喻因緣來說。
要讚嘆菩薩的功德,令人起信生敬。
在十二部經裡有譬喻就約比喻說,因緣就是舉述事由。
在譬喻的讚說功德中,共十九喻,分為九類:
一、 地水火風
二、 月日
三、 師象
四、 蓮華樹根流水
五、 山王國王
六、 陰雲
七、 輪王摩尼珠
八、 同等園
九、 咒藥糞穢
前已述說到蓮華術根流水,接著說山王國王
(十二) 山王喻:「如須彌山王,忉利諸天,及四天王,皆依止」而「住」。
「菩薩菩提心」也是這樣「為薩婆若所依止住」。
菩提心為因,一切智為果果依因立。
大地中最高最勝的,是須彌山頂的帝釋;
一切眾生中最尊勝的,莫過依菩提心的佛菩提了。
(十三) 國王喻:如有大國王,臣力故能辦國事。 菩薩智慧亦復如是,
方便力故,「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就「能成辦一切佛事」
(十四) 陰雲喻:譬如天晴明時,淨無雲翳,必無雨相。寡聞菩薩無法雨相,
亦復如是。譬如天陰雲時,必能降雨,充足眾生。菩薩亦爾,
從大悲雲起大法雨,利益眾生。
(十五) 譬如隨轉輪王所出之處,則有七寶。主兵臣寶、主藏臣寶、
女寶(王后)、象寶、馬寶、珠寶、輪寶。
菩薩出世時,也有七寶─(三十七道品)
- 四念處(身受心法)
- 四正勤(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 四神足(欲、精進/勤、念/心、思惟/觀)
- 五根(信、精進、念、定、慧)
- 五力(信、精進、念、定、慧)
- 七菩提分(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
- 八聖道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
(十六)摩尼珠喻:譬如隨摩尼珠所在之處.則有無量金銀珍寶。菩薩亦爾,
隨所出處,則有無量百千聲聞辟支佛寶。
(十七)同等園喻:如忉利諸天,入同等園,所用之物皆悉同等。菩薩亦爾,
真淨心故,於眾生中平等教化。
(十八)咒藥喻:如咒術藥力,毒不害人。菩薩結毒亦復如是,
智慧力故,不墮惡道。
(十九)糞穢喻:如諸大城中所棄糞穢,若置甘蔗蒲桃田中〉則有利益。
菩薩結使亦復如是,所有遺餘,皆是利益,薩婆若因緣故。
上喻說菩薩有煩惱而不為害;下喻說菩薩有煩惱,才能成佛。
上在讚說菩薩功德,共十九喻。
中國佛教史–隋唐的佛教
隋唐的佛教
北朝系統的實踐佛教┐
─ 隋唐的新佛教
南朝系統的思辯佛教┘
對佛教不了解就會對佛教誤會,那擇法就會有問題。
隋代佛教(581-619)
北周靜帝大定元年581,丞相楊堅廢帝自立,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
開皇九年589滅陳。中國分裂近三百年至此再造統一之局面。
在隋文帝父子護持下,佛教結束南北朝之前的「思辯該綜期」,
走向「延續篤行期」。隋代皇室篤信佛教,禮遇高僧,佛教盛極一時。
- 隋文帝佛法的推廣
- 建寺:最重要的是在京城建大興善寺(現在已充滿密宗味道),為推行國家宗教政策之寺院。
- 度僧:下詔度僧近二萬人。要出家者祖先須良人,也要經過考試。
- 寫經補經與譯經:民間寫經修故經,又置十大德掌管譯經之事。
- 造像、修像─多到不可勝數。
- 建舍利塔:基於布施之理想
- 設立健全有力之僧官制度
- 重視僧伽教育:設立「二十五眾」的義學講習, 又另設立「五眾」的課程。就是1地論2大智度論3律論4禪論5涅槃論
- 影響:文帝以其宗教熱忱及統御大權,匯合南北朝不同型態的佛教, 完成統一帝國的新佛教。
二、隋煬帝與佛教
1、設立道場,延攬高僧。
為皇子時在京城建立日嚴寺,廣集全國高僧移居於此。
2、禮遇高僧
三、隋代佛教發展之情形
- 由於帝王護持(文帝時置有十大得,煬帝在洛陽上林園設「翻經館」)
- 文帝開皇十四594年及仁壽二年602兩度下昭編撰眾經目錄,前稱《法經錄》、後稱《仁壽錄》。
- 隋時傑出活躍沙門有曇延、靈裕、彥琮等。
- 煬帝時在鴻臚寺置「四方館」,用以教育來華的朝鮮、日本學僧。
四、隋朝的宗派
1、三論宗─依三論立名。 義理─只破而不立;禪修─禪宗(吸引過去)
三論:《中論》龍樹著,《百論》提婆著,《十二門論》龍樹著。
- 三論宗之傳承
鳩摩羅什(傳譯三論)─僧肇……(因長安大亂,傳承不清楚)─僧朗─ 法朗(重視義理)─吉藏(集大成者)。
吉藏(嘉祥大師,549-623)曾住嘉祥寺研究三論,奉住慧日寺、日嚴寺研究法華。
著作有《三論玄義》《中觀論疏》《大乘玄論》《大乘玄論》《華嚴經遊意》《淨名玄論》等多部。
- 三論宗之教學
教判:
二藏─ 聲聞藏─小乘-不了義。 菩薩藏─大乘-了義。
三輪─ 根本法輪─華嚴經-乘教。 (三輪即三層次)
枝末法輪─阿含經等-三乘教。
攝末歸本法輪─法華經-會三歸一教。
三科─ 破邪顯正。
真俗二諦─言教的二諦。
八不中道─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的否定。
- 天台宗─(重禪修)
- 天台宗之傳承
初祖慧文─二祖慧思─三祖智顗(智者大師538-597)
智者大師曾在大蘇山開悟,38歲天台山行頭陀行,稱天台大師。
在天台山建國清寺。著作有《摩訶止觀》《天台小止觀》《六妙法門》等。
止觀很有成就,圓寂於大佛寺。
- 天台宗之教學
(教義止觀雙美,與華嚴宗同稱中國佛教的精華)
- 天台教判─五時八教
五時─華嚴時、阿含時(遠古傳來的意思)、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佛陀最後說(長阿含遊行經)
八教─化儀四教(教化方式)─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
化法四教─藏教─三藏教(即原始佛教)
通教─三乘共通的大乘法門(即初期大乘)
別教─不共之教(即後期大乘之
「真常唯心」系
圓教─事理圓融說中道實相之天台教
(法華經)
- 天台教理
圓融三諦: 諸法實相乃依空、假、中三諦而明。
一念三千: 此乃唯心論。
六即: 通理即佛、名字即佛、止觀觀行、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
- 三階教
隋信行(540-594)禪師所創,佛滅後第一個五百年為正法時期,
第二個五百年為像法時期,此為第一、二階;佛滅一千年後就進入末法時期,為第三階。
三階教由於其無盡藏院之財富積聚太盛且其教義被認為違背佛說,遭查禁。
武宗滅佛後三階教遂煙沒無聞。
假日佛學院(寶積經)談菩薩功德
寶積經
讚菩薩功德
經文如是說:復次,菩薩福德無量無邊,當以譬喻因緣故知。
要讚嘆菩薩的功德,令人起信生敬。
所以世尊說:「迦葉! 菩薩福德無量無邊」
說也說不盡,也不容易了解,唯有「以譬喻因緣」來說,才可以明白。
在十二部經裡有譬喻就約比喻說,因緣就是舉述事由。
在譬喻的讚說功德中,共十九喻,分為九類:
- 地水火風
- 月日
- 師象
- 蓮華樹根流水
- 山王國王
- 陰雲
- 輪王摩尼珠
- 同等園
- 咒藥糞穢
先以四大來比喻讚嘆菩薩的無分別心、清淨慈悲心、智慧、方便─
不可思議的功德。
(一) 地喻: 大地是沒有分別的心,所以不求報。菩薩是「心無分別」,
觀一切法無我,所以也「不求其報」。
一切不為自己,但為利率眾生,菩薩是何等偉大。
(二) 水喻: 菩薩如水一樣,由於「自心淨」潔,不偏愛自已,
所以引發「慈悲,普覆一切眾生」。菩薩的慈心普被,
以種種教化,種種策勵,種種安慰,令眾生都能「增長一切善法」。
(三) 火喻: 「菩薩智慧」火,也如是。愚癡無智,為一切不善法的因緣。
有智慧,才能向上向善,生長一切善法。故說「智慧能成熟一切善法。
(四) 風喻: 「菩薩方便力如風種,皆能成立一切世界」
應時應機,以方便的善巧施設,「能成立一切佛法」
(五) 月喻: 譬如月生時,光明形色日日增長。
菩薩淨心亦復如是,一切善法日日增長。
(六) 日喻: 譬如日之初出,一時放光,普為一切眾生照明。菩薩放智慧光也是這樣。
(七) 師王喻: 譬如師子獸王,隨所至處,不驚不畏。菩薩也是這樣,
具足了「清淨持戒,真實智慧」,隨所住處,不驚不畏。
(八) 象王喻: 如善調順了的「象王」,在戰爭時勇往直前,
「能辨」克敵致勝的「大事」,無論怎樣勞苦創傷,象王還是非常堅強,「身不疲倦」
菩薩亦是,由於止觀勳修,極善調伏自心,使心極明淨,極安定,極有力量,所以
「能為眾生作大利益」,任勞任怨,「心無疲倦」。
(九) 蓮華喻: 譬如諸蓮華,生於水中,「水不能著」他。菩薩也是如此,生於世間,而「世間法所不能污」染的。
(十) 樹根喻: 「如有人伐樹」,只砍枝葉但樹根還在,還是要生。菩薩在三界中受生,眾生生死相續,死了還要生.由於煩惱能發業,又能潤業生起果報,所以有了煩惱就生死不斷。菩薩要長生死中度眾生,才能行菩薩行而成佛。菩薩不於凡夫是菩薩有「悲願」勳修地「方便力」雖「斷煩惱」有難思功德以這種「善根愛滋潤業力」,「還生三界」廣度眾生。
(十一) 流水喻: 菩薩如流水,清濁、鹹淡、甘苦,種種不同,流入大海就再無分別了。菩薩以種種法門—信願門、智慧門、慈悲門、施門、戒門等,修集諸善根,但這一切善根都等同歸如來一切智海,一一法都豎窮橫遍,皆為一味大解脫了。
寶積經—圓波法師教授
這週的寶積經說到名菩薩者,不但名字為菩薩。要能行善法,行平等心,
名為菩薩。略說成就三十二法,名為菩薩。
何謂三十二法?
法行有五法。
1、常為眾生深求安樂 2、皆令得住一切智中 3、心不憎惡他人智慧
4、破壞憍慢 5、深樂佛道。
平等行有八法。
6、愛敬無虛 7、親厚究竟,於怨親中其心同等,至於涅槃
8、言常含笑,先意問訊 9、所為事業,終不中息 10、普為眾生等行大悲
11、心無疲倦,多聞無厭 12、自求已過,不說他短。
善行有七法。
14、所行惠施,不求其報 15、不依生處而行持戒 16、諸眾生中行無礙忍
17、為修一切諸善根故,勤行精進 18、離生無色而起禪定 19、行方便慧
20、應四攝法。
法住行有十二法。
前八法從親近善知識到依智修行;後四法是菩薩的攝化眾生。
21、善惡眾生,慈心無異 22、一心聽法 23、心住遠離
24、心不樂著世間眾事 25、不貪小乘、於大乘中常見大利
26、離惡知識,親近善友 27、成四梵行,遊戲五通
28、常依於真智 29、於諸眾生邪行正行、俱不捨棄
30、言常決定 31、貴真實法 32、一切所作,菩提為首。
上述菩薩行三十二法成就才真名菩薩。 《大寶積經》卷112 所說較為簡短有些對一般佛弟子較難清楚明白他的深意。圓波法師應用論來對照說明讓我們能更清楚明白。有《瑜伽師地論》卷79、《攝大乘論本》卷中、《大寶積經論》卷2。
希望各位同學法喜滿滿。下次繼續來聽課。
訊息告知
7/5(日)假日佛學院 上午邀請郭老師講【古印度佛寺遺址與博物館行旅】
7/5(日)假日佛學院 上午邀請郭老師講【古印度佛寺遺址與博物館行旅】有直播頻道,邀請大家一起參與。
【古印度佛寺遺址與博物館行旅】
日期:7/5(日) 9:30-12:00
講師:郭祐孟 老師
(中壢圓光藝文館執行長/覺風佛教藝術學院研究中心教師暨專欄作家)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佛青文教基金會、中華佛教青年會 CYBA
直播:https://www.facebook.com/cyba1989/live/
重要訊息告知
重要訊息發表
各位佛弟子安好! 我的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FB粉專管理員角色被移除,但此粉專我是唯一管理員,我已向FB提出抗議及要求恢復角色.我會繼續做此動作的. 然因恐生出事端,我在基金會網站表明此一事件發生,請求大眾要注意! 有進一步發展會告知大眾訊息 .謝謝您們繼續支持!
接到 Facebook 的e-mail
杜春蓮你好,
這封電子郵件是要確認你已不是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的管理員。你已在 6 月 11, 2020 at 7:03上午被移除。
如果你仍然想要在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擔任工作
你可以要求其中一位粉絲專頁管理員將你再次加入。
如果你認為你是因為另一位管理員的帳號遭人盜用而被移除,請告訴我們。
謝謝,
Facebook 安全團隊
這則訊息依你的要求送到 dayam@ms73.hinet.net 。
Facebook, Inc., Attention: Community Support, 1 Facebook Way, Menlo Park, CA 94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