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了空義
法空
三類空的差別
- 「分破空」
以分析的觀法來通達空。但這是假想觀而不是實觀。
分析假實而成立假名者為空的。忽略了假法的緣起性,他們不承認一切法是緣起的。一方面能空得徹底,成「增益執」;另方面,將不該破壞的緣起法,也空掉了,即成「損減執」。
- 「觀空」
如瑜伽師的觀心自在。但還不徹底,因以觀空的方法來觀空,觀心是怎麼也不能空的。事實上,他們也決不許心也是空的。在認識論的觀點,說明所觀境界的無所有。觀空的結果,必然地要達到有心無境的思想。能觀心的本身,即不能再用同一的觀空來成其為空。不能到達心無自性論;對於境的緣起性忽略了,所以不能盡契中道。
- 「自性空」
佛說法性空,不是以觀的力量來消滅什麼,而只是因觀而通達一切法的本來面目。觀空是怯除錯覺,達於一切法的本性空,這才是大乘究竟空義。
與空相關的名詞
「本性空」 空,是本性空,絕一切戲論的畢竟空,故說『空』就圓滿的顯示了中道。但為了適應機宜,方便善巧,又說「無相、無願(無作)」,合名三解脫門。又說「無起、無生(無滅)、無取、無性」等,使眾生同歸於一實。
人空
人空,就是我空。我空的意義與上說的法空一樣。
多數聲聞及一分大乘學者,以為我空與法空不同,所以雖通達我空卻可以不知道法空,甚至否認法空的。
但一分聲聞及大乘中觀者,完全不同意這種誤解。我空及法空,只是正觀所依的對象不同,而照見的性空,並無差別。
聲聞法多說「無我」,大乘法多說「空」,是習用的名詞多少不同,而非性空有什麼同。
引經證明:
《大般若經》明說:須陀洹(初果)及阿羅漢,一定會信解法空的。《金剛經》更顯然說:「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本經依本性空明法空,也依本性空來明我空,這可見中觀者的正見,是充分了解大乘正觀的真義。
小結
本經在說明我性本空時,特別說到:「當依於空,莫依於人」,此「空」是「空性」(空相、真如等)。佛所開示的正觀,要依此空性而修證,切莫依人而信解修證。
真是切要之極!不過,眾生從無始以來,我見薰心,所以也不免有佛弟子還在體見真我,自以為究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