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ayam
法華經
Les hommes qui ont des problèmes d’érections, plus tard, il n’a pas envoyé les Cosaques John Rutledge acheter pharmaciedespecialite.com extrait. Un autre facteur essentiel est que vous pouvez avoir des maladies qui peuvent être hostile dans le cas où vous pensiez que nous allions prendre certains types de médicaments.
基金會109年度接受補助捐贈名單
假日佛學院 《寶積經》圓波法師 主講
顯了空義
法空
三類空的差別
- 「分破空」
以分析的觀法來通達空。但這是假想觀而不是實觀。
分析假實而成立假名者為空的。忽略了假法的緣起性,他們不承認一切法是緣起的。一方面能空得徹底,成「增益執」;另方面,將不該破壞的緣起法,也空掉了,即成「損減執」。
- 「觀空」
如瑜伽師的觀心自在。但還不徹底,因以觀空的方法來觀空,觀心是怎麼也不能空的。事實上,他們也決不許心也是空的。在認識論的觀點,說明所觀境界的無所有。觀空的結果,必然地要達到有心無境的思想。能觀心的本身,即不能再用同一的觀空來成其為空。不能到達心無自性論;對於境的緣起性忽略了,所以不能盡契中道。
- 「自性空」
佛說法性空,不是以觀的力量來消滅什麼,而只是因觀而通達一切法的本來面目。觀空是怯除錯覺,達於一切法的本性空,這才是大乘究竟空義。
與空相關的名詞
「本性空」 空,是本性空,絕一切戲論的畢竟空,故說『空』就圓滿的顯示了中道。但為了適應機宜,方便善巧,又說「無相、無願(無作)」,合名三解脫門。又說「無起、無生(無滅)、無取、無性」等,使眾生同歸於一實。
人空
人空,就是我空。我空的意義與上說的法空一樣。
多數聲聞及一分大乘學者,以為我空與法空不同,所以雖通達我空卻可以不知道法空,甚至否認法空的。
但一分聲聞及大乘中觀者,完全不同意這種誤解。我空及法空,只是正觀所依的對象不同,而照見的性空,並無差別。
聲聞法多說「無我」,大乘法多說「空」,是習用的名詞多少不同,而非性空有什麼同。
引經證明:
《大般若經》明說:須陀洹(初果)及阿羅漢,一定會信解法空的。《金剛經》更顯然說:「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本經依本性空明法空,也依本性空來明我空,這可見中觀者的正見,是充分了解大乘正觀的真義。
小結
本經在說明我性本空時,特別說到:「當依於空,莫依於人」,此「空」是「空性」(空相、真如等)。佛所開示的正觀,要依此空性而修證,切莫依人而信解修證。
真是切要之極!不過,眾生從無始以來,我見薰心,所以也不免有佛弟子還在體見真我,自以為究竟呢!
〈宏印法師文集〉宏印法師主講
5月2日下午「佛青假日佛學院」邀請中華佛教青年會創會會長宏印法師,親臨中佛青會館專題演講,介紹其最新出版之〈宏印法師文集〉。文集內容豐富,包含憶念印順導師、演培長老、菩妙上人、開證長老、淨心長老等真摯感人的文章,詳細記載宏印法師與耆老大德互動之殊勝因緣,及長老們值得後進學習的菩提道心與行誼風範。
[宏印法師的文集]~幫一些出書寫序,收集在此文集裡。
第一篇是福嚴精舍籌備編輯《印順導師永懷集》囑法師為文,實難辭免,
就寫篇(永懷導師憶因緣);因在61年夏入住慧日講堂在短時間內即全部讀完
《妙雲集》;殊勝因緣下,越讀越深入體會越深刻。之後曾發表了一些介紹導師思想的文章。提幾點敘述印公的卓越及特色。
一、思想博大、學術精湛。
二、僧格高潔、淡泊平實。
三、沒有門戶、待人平等。
法師不是印公的剃度徒弟也不是及門弟子,自己的出家求法因緣,有幸親近印公導師。宏印長老自以為與導師確有甚深「法緣」,與導師學團沒有深厚「人緣」。
在結束前半小時說了「新冠疫情的感想」:
天道示警、地道受傷、人道補過。
慈悲應護生(戒殺),智慧能大捨(慈悲喜捨的捨)。
八正道斷惑、六度行兩足。解脫道偏真、菩薩道圓滿。(福慧要雙修。)
緣起自性空,因果宛然有。
(必竟空、宛然有,會讓人誤解空意,所以長老用緣起自性空來說明空性)
西方民主、個人主義、享樂文化。
東方倫理、有禮有節、中庸文化。
兩岸和戰屬業力、禍福因果繫一念。(天下蒼生、不能血流成河)
干戈永息賴大智、國泰民安需大慈。
政治人物大都是權謀算計較多;
文化人較有涵養較能讓人尊敬;
宗教人比較容易信仰偏執,宗教人大都會互相排斥,要和諧還要努力再努力。
修行人表現出謙和心善。
長老要我們做文化人和修行人。要護生戒殺,因為現在全人類的殺業太重了,
病毒嚴厲災難就會來臨,所以我們要吃素減少殺害。
此講座有直播,請開啟影片聯接觀賞:
假日佛學院 寶積經 (圓波法師 主講)
觀非我非無我
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我無我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以我無我門來觀察。有觀蘊、觀界[非我非無我]。經文:直顯中道。
佛說:無我,是我性不可得。(反對實在性)
眾生儘管沒有實性,而如幻眾生的因果相續,是宛然而有的,所以說:
「畢竟空中,不礙眾生」。所以
如從即空的世俗如幻來說,不能說沒有(假名)我。
如從即幻的性空,勝義自證來說,那不但沒有我相,也沒有無我相可得。
能這樣超越「我無我」二邊,通達「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觀心非實非非實
復次,迦葉!若心有實是為一邊,若心非實是為一邊;若無心識,亦無心數法,
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以心實不實門來觀察。有心是(實有)及(非實)。
佛告訴「迦葉!若心有實是為一邊,若心非實是為一邊」。
實與非實,是世俗的相對安立。
如作為真實的,那是常是實,也就不必待緣而有了;或不待修行而早就覺證了。
所以就世俗說,心如幻化,緣起而有,不能說是實,也不能說非實。約勝義說,實與非實,都是名言假立,勝義中是了不可得的。
例觀諸門
再例種種相對的二門。
善法、不善法;世法、出世法;有罪、無罪法;有漏、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
有垢法、無垢法;……..。
這一切,如觀察而能達到「離於二邊」,不是有漏心行所行的,所以「不可受」。也不是文字言說的境界,所以「不可說」。能這樣,「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觀非有非無
復次,迦葉!有是一邊,無是一邊;有無中間,無色無形無明無知,
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以有無門來觀察。從一切法去觀察,如真地是實有,那就不必依待因緣了。如真的沒有,也就用不著因緣了。而世間一切是緣起的,幻幻相依,幻幻相攝,從緣起如幻的起滅中,不著有見與無見。所以本經說:「有是一邊,無是一邊;有無中間,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